《TCP/IP网络编程》第 17 章 优于 select 的 epoll 笔记

第 17 章 优于 select 的 epoll

本章代码,在TCP-IP-NetworkNote中可以找到。

17.1 epoll 理解及应用

select 复用方法由来已久,因此,利用该技术后,无论如何优化程序性能也无法同时介入上百个客户端。这种 select 方式并不适合以 web 服务器端开发为主流的现代开发环境,所以需要学习 Linux 环境下的 epoll

17.1.1 基于 select 的 I/O 复用技术速度慢的原因

第 12 章实现了基于 select 的 I/O 复用技术服务端,其中有不合理的设计如下:

  • 调用 select 函数后常见的针对所有文件描述符的循环语句
  • 每次调用 select 函数时都需要向该函数传递监视对象信息

上述两点可以从 echo_selectserv.c 得到确认,调用 select 函数后,并不是把发生变化的文件描述符单独集中在一起,而是通过作为监视对象的 fd_set 变量的变化,找出发生变化的文件描述符(54,56行),因此无法避免针对所有监视对象的循环语句。而且,作为监视对象的 fd_set 会发生变化,所以调用 select 函数前应该复制并保存原有信息,并在每次调用 select 函数时传递新的监视对象信息。

select 性能上最大的弱点是:每次传递监视对象信息,准确的说,select 是监视套接字变化的函数。而套接字是操作系统管理的,所以 select 函数要借助操作系统才能完成功能。select 函数的这一缺点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弥补:

仅向操作系统传递一次监视对象,监视范围或内容发生变化时只通知发生变化的事项

这样就无需每次调用 select 函数时都想操作系统传递监视对象信息,但是前提操作系统支持这种处理方式。Linux 的支持方式是 epoll ,Windows 的支持方式是 IOCP。

17.1.2 select 也有有点

select 的兼容性比较高,这样就可以支持很多的操作系统,不受平台的限制,使用 select 函数满足以下两个条件:

  • 服务器接入者少
  • 程序应该具有兼容性

17.1.3 实现 epoll 时必要的函数和结构体

能够克服 select 函数缺点的 epoll 函数具有以下优点,这些优点正好与之前的 select 函数缺点相反。

  • 无需编写以监视状态变化为目的的针对所有文件描述符的循环语句
  • 调用对应于 select 函数的 epoll_wait 函数时无需每次传递监视对象信息。

下面是 epoll 函数的功能:

  • epoll_create:创建保存 epoll 文件描述符的空间
  • epoll_ctl:向空间注册并注销文件描述符
  • epoll_wait:与 select 函数类似,等待文件描述符发生变化

select 函数中为了保存监视对象的文件描述符,直接声明了 fd_set 变量,但 epoll 方式下的操作系统负责保存监视对象文件描述符,因此需要向操作系统请求创建保存文件描述符的空间,此时用的函数就是 epoll_create 。

此外,为了添加和删除监视对象文件描述符,select 方式中需要 FD_SET、FD_CLR 函数。但在 epoll 方式中,通过 epoll_ctl 函数请求操作系统完成。最后,select 方式下调用 select 函数等待文件描述符的变化,而 epoll_wait 调用 epoll_wait 函数。还有,select 方式中通过 fd_set 变量查看监视对象的状态变化,而 epoll 方式通过如下结构体 epoll_event 将发生变化的文件描述符单独集中在一起。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struct epoll_event
{
    __uint32_t events;
    epoll_data_t data;
};
typedef union epoll_data {
    void *ptr;
    int fd;
    __uint32_t u32;
    __uint64_t u64;
} epoll_data_t;

声明足够大的 epoll_event 结构体数组候,传递给 epoll_wait 函数时,发生变化的文件描述符信息将被填入数组。因此,无需像 select 函数那样针对所有文件描述符进行循环。

17.1.4 epoll_create

epoll 是从 Linux 的 2.5.44 版内核开始引入的。通过以下命令可以查看 Linux 内核版本:

1
cat /proc/sys/kernel/osrelease

下面是 epoll_create 函数的原型:

1
2
3
4
5
6
#include <sys/epoll.h>
int epoll_create(int size);
/*
成功时返回 epoll 的文件描述符,失败时返回 -1
size:epoll 实例的大小
*/

调用 epoll_create 函数时创建的文件描述符保存空间称为「epoll 例程」,但有些情况下名称不同,需要稍加注意。通过参数 size 传递的值决定 epoll 例程的大小,但该值只是向操作系统提出的建议。换言之,size 并不用来决定 epoll 的大小,而仅供操作系统参考。

Linux 2.6.8 之后的内核将完全传入 epoll_create 函数的 size 函数,因此内核会根据情况调整 epoll 例程大小。但是本书程序并没有忽略 size

epoll_create 函数创建的资源与套接字相同,也由操作系统管理。因此,该函数和创建套接字的情况相同,也会返回文件描述符,也就是说返回的文件描述符主要用于区分 epoll 例程。需要终止时,与其他文件描述符相同,也要调用 close 函数

17.1.5 epoll_ctl

生成例程后,应在其内部注册监视对象文件描述符,此时使用 epoll_ctl 函数。

1
2
3
4
5
6
7
8
9
#include <sys/epoll.h>
int epoll_ctl(int epfd, int op, int fd, struct epoll_event *event);
/*
成功时返回 0 ,失败时返回 -1
epfd:用于注册监视对象的 epoll 例程的文件描述符
op:用于制定监视对象的添加、删除或更改等操作
fd:需要注册的监视对象文件描述符
event:监视对象的事件类型
*/

与其他 epoll 函数相比,该函数看起来有些复杂,但通过调用语句就很容易理解,假设按照如下形式调用 epoll_ctl 函数:

1
epoll_ctl(A,EPOLL_CTL_ADD,B,C);

第二个参数 EPOLL_CTL_ADD 意味着「添加」,上述语句有如下意义:

epoll 例程 A 中注册文件描述符 B ,主要目的是为了监视参数 C 中的事件

再介绍一个调用语句。

1
epoll_ctl(A,EPOLL_CTL_DEL,B,NULL);

上述语句中第二个参数意味这「删除」,有以下含义:

从 epoll 例程 A 中删除文件描述符 B

从上述示例中可以看出,从监视对象中删除时,不需要监视类型,因此向第四个参数可以传递为 NULL

下面是第二个参数的含义:

  • EPOLL_CTL_ADD:将文件描述符注册到 epoll 例程
  • EPOLL_CTL_DEL:从 epoll 例程中删除文件描述符
  • EPOLL_CTL_MOD:更改注册的文件描述符的关注事件发生情况

epoll_event 结构体用于保存事件的文件描述符结合。但也可以在 epoll 例程中注册文件描述符时,用于注册关注的事件。该函数中 epoll_event 结构体的定义并不显眼,因此通过掉英语剧说明该结构体在 epoll_ctl 函数中的应用。

1
2
3
4
5
6
struct epoll_event event;
...
event.events=EPOLLIN;//发生需要读取数据的情况时
event.data.fd=sockfd;
epoll_ctl(epfd,EPOLL_CTL_ADD,sockfd,&event);
...

上述代码将 epfd 注册到 epoll 例程 epfd 中,并在需要读取数据的情况下产生相应事件。接下来给出 epoll_event 的成员 events 中可以保存的常量及所指的事件类型。

  • EPOLLIN:需要读取数据的情况
  • EPOLLOUT:输出缓冲为空,可以立即发送数据的情况
  • EPOLLPRI:收到 OOB 数据的情况
  • EPOLLRDHUP:断开连接或半关闭的情况,这在边缘触发方式下非常有用
  • EPOLLERR:发生错误的情况
  • EPOLLET:以边缘触发的方式得到事件通知
  • EPOLLONESHOT:发生一次事件后,相应文件描述符不再收到事件通知。因此需要向 epoll_ctl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传递 EPOLL_CTL_MOD ,再次设置事件。

可通过位运算同事传递多个上述参数。

17.1.6 epoll_wait

下面是函数原型:

1
2
3
4
5
6
7
8
9
#include <sys/epoll.h>
int epoll_wait(int epfd, struct epoll_event *events, int maxevents, int timeout);
/*
成功时返回发生事件的文件描述符,失败时返回 -1
epfd : 表示事件发生监视范围的 epoll 例程的文件描述符
events : 保存发生事件的文件描述符集合的结构体地址值
maxevents : 第二个参数中可以保存的最大事件数
timeout : 以 1/1000 秒为单位的等待时间,传递 -1 时,一直等待直到发生事件
*/

该函数调用方式如下。需要注意的是,第二个参数所指缓冲需要动态分配。

1
2
3
4
5
6
7
int event_cnt;
struct epoll_event *ep_events;
...
ep_events=malloc(sizeof(struct epoll_event)*EPOLL_SIZE);//EPOLL_SIZE是宏常量
...
event_cnt=epoll_wait(epfd,ep_events,EPOLL_SIZE,-1);
...

调用函数后,返回发生事件的文件描述符,同时在第二个参数指向的缓冲中保存发生事件的文件描述符集合。因此,无需像 select 一样插入针对所有文件描述符的循环。

17.1.7 基于 epoll 的回声服务器端

下面是回声服务器端的代码(修改自第 12 章 echo_selectserv.c):

编译运行:

1
2
gcc echo_epollserv.c -o serv
./serv 9190

运行结果:

可以看出运行结果和以前 select 实现的和 fork 实现的结果一样,都可以支持多客户端同时运行。

但是这里运用了 epoll 效率高于 select

总结一下 epoll 的流程:

  1. epoll_create 创建一个保存 epoll 文件描述符的空间,可以没有参数
  2. 动态分配内存,给将要监视的 epoll_wait
  3. 利用 epoll_ctl 控制 添加 删除,监听事件
  4. 利用 epoll_wait 来获取改变的文件描述符,来执行程序

select 和 epoll 的区别:

  • 每次调用 select 函数都会向操作系统传递监视对象信息,浪费大量时间
  • epoll 仅向操作系统传递一次监视对象,监视范围或内容发生变化时只通知发生变化的事项

17.2 条件触发和边缘触发

学习 epoll 时要了解条件触发(Level Trigger)和边缘触发(Edge Trigger)。

17.2.1 条件触发和边缘触发的区别在于发生事件的时间点

条件触发的特性

条件触发方式中,只要输入缓冲有数据就会一直通知该事件

例如,服务器端输入缓冲收到 50 字节数据时,服务器端操作系统将通知该事件(注册到发生变化的文件描述符)。但是服务器端读取 20 字节后还剩下 30 字节的情况下,仍会注册事件。也就是说,条件触发方式中,只要输入缓冲中还剩有数据,就将以事件方式再次注册。

边缘触发特性

边缘触发中输入缓冲收到数据时仅注册 1 次该事件。即使输入缓冲中还留有数据,也不会再进行注册。

17.2.2 掌握条件触发的事件特性

下面代码修改自 echo_epollserv.c 。epoll 默认以条件触发的方式工作,因此可以通过该示例验证条件触发的特性。

上面的代码把调用 read 函数时使用的缓冲大小缩小到了 4 个字节,插入了验证 epoll_wait 调用次数的验证函数。减少缓冲大小是为了阻止服务器端一次性读取接收的数据。换言之,调用 read 函数后,输入缓冲中仍有数据要读取,而且会因此注册新的事件并从 epoll_wait 函数返回时将循环输出「return epoll_wait」字符串。

编译运行:

1
2
gcc echo_EPLTserv.c -o serv
./serv 9190

运行结果:

从结果可以看出,每当收到客户端数据时,都回注册该事件,并因此调用 epoll_wait 函数。

下面的代码是修改后的边缘触发方式的代码,仅仅是把上面的代码改为:

1
 event.events = EPOLLIN | EPOLLET;

代码:

编译运行:

1
2
gcc echo_EDGEserv.c -o serv
./serv 9190

结果:

从上面的例子看出,接收到客户端的消息时,只输出一次「return epoll_wait」字符串,这证明仅注册了一次事件。

select 模型是以条件触发的方式工作的

17.2.3 边缘触发的服务器端必知的两点

  • 通过 errno 变量验证错误原因
  • 为了完成非阻塞(Non-blocking)I/O ,更改了套接字特性。

Linux 套接字相关函数一般通过 -1 通知发生了错误。虽然知道发生了错误,但仅凭这些内容无法得知产生错误的原因。因此,为了在发生错误的时候提额外的信息,Linux 声明了如下全局变量:

1
int errno;

为了访问该变量,需要引入 error.h 头文件,因此此头文件有上述变量的 extren 声明。另外,每种函数发生错误时,保存在 errno 变量中的值都不同。

read 函数发现输入缓冲中没有数据可读时返回 -1,同时在 errno 中保存 EAGAIN 常量

下面是 Linux 中提供的改变和更改文件属性的办法:

1
2
3
4
5
6
7
#include <fcntl.h>
int fcntl(int fields, int cmd, ...);
/*
成功时返回 cmd 参数相关值,失败时返回 -1
filedes : 属性更改目标的文件描述符
cmd : 表示函数调用目的
*/

从上述声明可以看出 fcntl 有可变参数的形式。如果向第二个参数传递 F_GETFL ,可以获得第一个参数所指的文件描述符属性(int 型)。反之,如果传递 F_SETFL ,可以更改文件描述符属性。若希望将文件(套接字)改为非阻塞模式,需要如下 2 条语句。

1
2
int flag = fcntl(fd,F_GETFL,0);
fcntl(fd,F_SETFL | O_NONBLOCK)

通过第一条语句,获取之前设置的属性信息,通过第二条语句在此基础上添加非阻塞 O_NONBLOCK 标志。调用 read/write 函数时,无论是否存在数据,都会形成非阻塞文件(套接字)。fcntl 函数的适用范围很广。

17.2.4 实现边缘触发回声服务器端

通过 errno 确认错误的原因是:边缘触发方式中,接收数据仅注册一次该事件。

因为这种特点,一旦发生输入相关事件时,就应该读取输入缓冲中的全部数据。因此需要验证输入缓冲是否为空。

read 函数返回 -1,变量 errno 中的值变成 EAGAIN 时,说明没有数据可读。

既然如此,为什么要将套接字变成非阻塞模式?边缘触发条件下,以阻塞方式工作的 read & write 函数有可能引起服务端的长时间停顿。因此,边缘触发方式中一定要采用非阻塞 read & write 函数。

下面是以边缘触发方式工作的回声服务端代码:

编译运行:

1
2
gcc echo_EPETserv.c -o serv
./serv

结果:

17.2.5 条件触发和边缘触发孰优孰劣

边缘触发方式可以做到这点:

可以分离接收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时间点!

下面是边缘触发的图

运行流程如下:

  • 服务器端分别从 A B C 接收数据
  • 服务器端按照 A B C 的顺序重新组合接收到的数据
  • 组合的数据将发送给任意主机。

为了完成这个过程,如果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运行,服务端的实现并不难:

  • 客户端按照 A B C 的顺序连接服务器,并且按照次序向服务器发送数据
  • 需要接收数据的客户端应在客户端 A B C 之前连接到服务器端并等待

但是实际情况中可能是下面这样:

  • 客户端 C 和 B 正在向服务器发送数据,但是 A 并没有连接到服务器
  • 客户端 A B C 乱序发送数据
  • 服务端已经接收到数据,但是要接收数据的目标客户端并没有连接到服务器端。

因此,即使输入缓冲收到数据,服务器端也能决定读取和处理这些数据的时间点,这样就给服务器端的实现带来很大灵活性。

17.3 习题

以下答案仅代表本人个人观点,可能不是正确答案。

  1. 利用 select 函数实现服务器端时,代码层面存在的两个缺点是?

    答:①调用 select 函数后常见的针对所有文件描述符的循环语句②每次调用 select 函数时都要传递监视对象信息。

  2. 无论是 select 方式还是 epoll 方式,都需要将监视对象文件描述符信息通过函数调用传递给操作系统。请解释传递该信息的原因。

    答:文件描述符是由操作系统管理的,所以必须要借助操作系统才能完成。

  3. select 方式和 epoll 方式的最大差异在于监视对象文件描述符传递给操作系统的方式。请说明具体差异,并解释为何存在这种差异。

    答:select 函数每次调用都要传递所有的监视对象信息,而 epoll 函数仅向操作系统传递 1 次监视对象,监视范围或内容发生变化时只通知发生变化的事项。select 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保持兼容性。

  4. 虽然 epoll 是 select 的改进反感,但 select 也有自己的优点。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select 更加合理。

    答:①服务器端接入者少②程序应具有兼容性。

  5. epoll 是以条件触发和边缘触发方式工作。二者有何差别?从输入缓冲的角度说明这两种方式通知事件的时间点差异。

    答:在条件触发中,只要输入缓冲有数据,就会一直通知该事件。边缘触发中输入缓冲收到数据时仅注册 1 次该事件,即使输入缓冲中还留有数据,也不会再进行注册。

  6. 采用边缘触发时可以分离数据的接收和处理时间点。请说明其优点和原因。

    答:分离接收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时间点,给服务端的实现带来很大灵活性。


最后修改于 2019-02-01

知识共享许可协议
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